close

賦稅改革的三角難題
2008-07-31 中國時報 【劉志宏】

賦改會於六月成立以來,即開始面對各方利益團體的壓力。有人想要求賦稅的降低,以達到吸引資金回流的目標;另一些人則是著眼於租稅公平,希望能夠達到「讓窮人少繳稅、富人多繳稅」的目標。而還有不少人則是以財政健全為考量,冀望稅改的結果能夠讓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

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當中,有所謂的「不神聖的三角關係」(Unholy Trinity),這一個理論指出,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擁有以下三種經濟制度的設計:固定匯率機制、自由的資本流動、以及獨立的貨幣政策。例如,中國大陸想要維持固定匯率機制又想要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那這個國家就必須進行資本流動的控制;而像美國想要維持自由的資本流動和獨立的貨幣政策,那它就必須放任匯率機制自由浮動。

而號稱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同時具備自由資本流動和固定匯率機制,最後就必須在貨幣政策上進行妥協(其貨幣政策是跟著美國的腳步在走的)。這樣的一個三角關係,說明了國際經濟的運作法則,那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施政次序上必須能夠有所取捨。套用在近日來的賦稅改革,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基本上,租稅改革的推動,需要兼「產業發展」、「租稅公平」、與「財政健全」等三大目標。

首先,就「產業發展」而言,要以租稅環境來促進產業的發展,自然不可避免地需要降低稅率來吸引投資,而這也是此次賦改會最主要的改革主軸。

其次,是「租稅公平」的議題,目前在台灣的租稅環境裡,除了促產條例所造成的租稅不公平外,就屬「資本利得免稅」為所有專家學者所詬病,但是有鑑於一九八○年代末期,在前財政部長郭婉容宣布實施「證券交易所得稅」,造成台灣股市無量下跌十九天的慘痛經驗以後,儘管專家、學者、和媒體不斷地呼籲資本利得課稅,還是不見有政治人物敢去碰觸這個議題。

最後,就稅改的「財政健全」目標而言,這當然也是目前台灣經濟迫切需要去面對的議題,尤其是我國政府在近幾年所累積的債務急速攀升,再加上最近準備要上路的國民年金、勞保年金新措施,更是讓不少人為政府的財政狀況捏一把冷汗、更質疑國民年金的後續執行能力有多少。

因此,根據「不神聖的三角關係」的理論來同時檢視租稅改革的三大主軸,我們也可以歸納出幾個政策目標以供未來賦改會政策擬定的參考。

第一,就把重點放在「產業發展」的目標上,而把資本利得稅、遺產稅的「租稅公平」犧牲掉,如此一來,我國政府就是仿效類似香港、新加坡等國家的作法,持續以低稅、免稅來吸引外來投資、或是成為區域的財富管理中心為目標。而這樣一來,國家的財政可能會因為外來投資的增加反而稅收增加,進而達到財政健全的目標。

第二,就是以「租稅公平」優先考量,恢復資本利得稅、調高所得稅(最高級距的稅率)、結束對於產業優惠的補助等措施,可以達到租稅公平的目標,更可以在短期之內因為稅率的增加、或是新稅目的開徵而讓我國財政更加地的健全,但是最後可能會讓台灣的產業加速外移、而外資對於投資台灣股市可能會興趣缺缺。

第三,如果要同時兼顧「產業發展」和「租稅公平」,其可能出現的情形就是由國庫直接拿錢來補貼因為租稅公平而出走的產業,最後的結果就是政府財政破產、也就是犧牲掉「財政健全」的目標。

因此,在「不神聖的三角關係」理論原則下,與其要求賦改會去完成所有的政策目標,倒不如先釐清此次租稅改革目標的優先順序為何,是要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還是解決M型化社會下的貧富不均?亦或是為了要讓台灣的財政健全以建構更完整的社會安全制度?凡此種種,皆是賦改會應去思考的問題。

(作者為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onderwhy 的頭像
    wonderwhy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wonderw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